SUS法规条款明确必须建立质量标准,至于检查的项目应基于工艺和产品的风险进行评估判断,对于SUS的检查,主要是在到货验收、QC取样检测和业务部门使用前后检测等环节。
1-到货验收:主要检查SUS的外观、数量、完整性、辐照标识、辐照证书、TSE/BSE声明等,尤其是辐照标识,由于不同供应商的标识色不同,需建立标准样稿核对。
2-QC检测:需要基于SUS对于工艺和产品风险确定,比如除菌过滤后端使用的一次性储液袋、灌装用的硅胶管、需要关注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内毒素、无菌等项目的检测。
3-使用部门:使用前需要检查SUS的辐照标识、效期、外观、包装、完整性(关键),对于过滤器进行完整性测试,有条件可对除菌过滤后使用的储液袋进行完整性测试。
肯定不可能每件袋抽样做检验,对于无菌包装的SUS,如果每袋都打开不就破坏了完整性,这些SUS都不能用了,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从无菌附录的“8.131 一次性系统(SUS)是指在无菌产品生产中运用、代替可重复使用设备的技术。SUS可以是单独的组件,也可以由多个组件组成,如袋子、过滤器、管道、连接器、阀门、储瓶及传感器等”可以看出,附录里提到的SUS更特定的指那些本身已经是无菌包装的SUS,比如一次性培养袋,塑料储液瓶等等我们称之为耗材的物料。
它们也是无菌产品,因此和我们生产的无菌药品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即检验的无菌不一定能代表全部产品的无菌。而可能造成这些SUS的无菌失效的首要原因就是包装破损(从发货到车间使用之间有很多环节都可能造成包装破损),第二是灭菌出错(SUS的厂家毕竟不是药企,不可能完全按照GMP要求来)。因此既然药品监管机构会把无菌药品当作高风险品种对待,那么无菌药品企业就应该也把无菌SUS供应商按高风险物料对待。只依靠供应商资质审核准入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入厂后的严格管理。
由于无菌产品的工艺特殊性,在SUS管理就有以下特殊要求
1. 包装破损对SUS是致命缺陷,因此在验收时必须要每一件都检查外观没有破损。而且是只能观察,不能破坏SUS的本身包装。
2. 很多SUS是厂家灭菌过的,在包装上会贴有灭菌指示的变色标签。药企也应该再检查一次标签颜色以判断,如果出现没有正常变色的标签的SUS就应该立即隔离拒收。
3. 即使是企业放行过的SUS,在车间里使用前还是要再检查外观没有异常后才能使用。
这{{threadTextType}}正{{isAdminText}}
为帮助审核人员更快处理,请填写举报原因:
为帮助审核人员更快处理,请填写举报原因:
入厂验收、领用交接验收、使用前检查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