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汽化过氧化氢净化会出错?
清洁验证

无论是首次使用还是在尝试重新验证时,有多种原因可能导致过氧化氢净化无法奏效。在下文中,笼统的罗列一些基本影响因素,以供基础层面上的分析与判断。

净化标的物的几何形状

蒸汽或气化形式的过氧化氢很难穿透物体表面,因此无法对物体内部的材料进行任何净化。因此为了有效降低生物负载,被处理物品的物理特性必须相对光滑、不透水,并且具有允许所有表面暴露在蒸汽中的形状。

这很重要,现在有些文章甚至将汽化过氧化氢净化翻译或表达为“表面”灭菌,因为相对“封闭”的表面将成为是蒸汽无法接触或接触不充分的地方。这种“封闭”表面有可能出现在一些场景中,比如内部待用物品(负载)未能悬挂妥当,不同物品相互间可能碰触,或自身表面出现折叠;手套支撑不充分,存在未打开折叠面等,这些都会导致需要净化的表面无法适当地暴露于过氧化氢蒸汽中。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所有要净化的物品都应以允许充分接触蒸汽的方式打开或悬挂,蒸汽浓度要正确,接触时间要适当。并且在实践中,负载模式尽量不发生变化,从而提供良好的重现性,也是十分重要的。是否存在遮挡表面不能仅通过眼睛来评估,必要时还需要了解气流来进行评价。

材料

除了单个材料的形状外,之前多篇文章中也讨论过,不同的材料与过氧化氢的反应效果存在差异,不同的材料接种现象、材料的特性(粗糙度、润湿性和吸附性等),以及材料对汽态过氧化氢的催化特性对生物净化表现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同的效果以不同的强度相互叠加。

此外,材料对过氧化氢的吸收率,还会影响曝气时间,不同程度的解吸过氧化氢,可能在换气阶段带来“二次“浓度上升,从而致使放气时间延长。

清洁

当要进行汽化过氧化氢净化周期前,良好的清洁程序是不能被忽视的。如果需要被净化的表面,存在污垢、油脂、颗粒物等,过氧化氢的渗透能力会特别差,因此未被有效清洁的“污染层”会阻碍过氧化氢与微生物细胞的接触。即使完成了设定的净化周期,但实际效果也可能和预期验证得到结果存在偏差。因此,有效的清洁对过氧化氢净化的实际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温度和湿度

VHP周期运行的温度会影响周期净化效率。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过氧化氢净化,其物理特性就决定了高温和高表面积/体积比会更快地分解过氧化氢蒸汽,而温度低可能会导致过氧化氢蒸汽的冷凝。蒸汽和气体之间的区别就在于蒸汽中含有一定水平的液体,以及温度对冷凝速率的影响。总之,温度会影响蒸汽的浓度。

腔体里的温度不会完全相同。如果是闪蒸加热形式实现汽化的过氧化氢,其以蒸汽形态带有给定温度,因此在进入处的温度通常容易相对其它地方呈现出较高温度。此外,受腔体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不同传热系数的材料可能也会出现一定的温度差异,比如厚度不同的玻璃、不锈钢腔体面。因此,为了实现所有位置净化效力的一致性,腔体内应该保证尽量小的温度波动,尽可能保证其均匀的温度。否则,需要了解并研究不同温度差异带来的净化影响。

当然,而除了温度影响外,在不增加气体浓度的情况下,空间内的环境湿度也会通过影响蒸汽饱和度,进而影响过氧化氢的形态及净化效果,如果与既定的过氧化氢净化周期条件存在差异,可能会带来未经确认的效果。

空气/气流

一些净化设计是通过气流循环,来实现蒸汽在隔离器或洁净室的充分分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与气流作用或影响的物理参数也会影响蒸汽分布,比如风扇速度、气流速度、仪器校准和阀门阻尼器位置等。

如果参数出现变化,有可能影响蒸汽的分布,蒸汽的分布是标的物能否充分接触汽化过氧化氢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好的分布会影响所期望实现的微生物杀灭效果,因此了解气流模式至关重要。

微生物种类

D值是评价微生物对净化过程抵抗力高低的指标,D值越高,代表其抵抗力越强,而不同的微生物对过氧化氢的抗性也不尽相同。如果遇到具有比验证时使用的生物指示剂更高度D值的微生物,那么对于没有考虑足够冗余杀灭时间的净化周期而言,就有可能让此微生物幸存下来。但这也不意味,一定要选用很“高”D值的生物指示剂来做周期开发和验证。

生物指示剂

在使用生物指示剂时,应评估生物体的纯度和数量。虽然供应商提供并注明抗性水平,但与用于评估热灭菌过程的许多生物指示剂不同,由于可能要面对不同净化方法/逻辑的汽化过氧化氢使用条件,简单地评价过氧化物净化周期下的生物体抗性表达(D值),通常不是严格可靠。

这主要是由于过氧化氢对光滑“表面”的净化有效,因此使用不同材质进行评估可能会出现差异。多孔表面上的孢子可能隐藏在空腔中,在这种情况下,过氧化氢能否渗透到材料中对杀灭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换句话说,随生物指示剂载体所用表面类型的不同,过氧化氢蒸汽杀灭孢子活性的效果也可能存有差异。

此外,常被讨论的Rogue BI,也会带来误导性的结果。因此我们说生物指标不会说谎,但在杀孢子汽态净化周期中,它们有时会混淆真相。


作者:Shengyi
来源:拾西
公众号日期:2024年12月9日